游客发表
既然本体流行之阻隔源于意气之私,故工夫的关键也就在于破除私欲执着,变化气质也就具有了工夫论的意义。
近世学者,论其大别,率分形而上学、认识论、伦理学三种。金岳霖认为,在书写中国哲学史之前,要解决两个相互关联的先决问题:一是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,一是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。
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仅仅占据了一篇(共5章)。4 钱耕森先生把陈寅恪看作是中国哲学史家。27 胡适: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《胡适学术文集》第1卷,第27,23,23页。【24】甚至墨子之后的道家庄子、儒家荀子,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墨家的名学思想。从中国哲学界的研究情况来看,20世纪中晚期以前,对于蔡元培之序和陈寅恪、金岳霖之审查报告的整体研究成果,与对胡适的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、冯友兰的《中国哲学史》(上下册)的研究及对蔡元培、陈寅恪、金岳霖思想的研究相比,确实不成比例。
解除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,孔子就只是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家创始人【16】。11 陈寅恪:《冯友兰〈中国哲学史〉审查报告》,冯友兰:《中国哲学史》下册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0年,第432页。如果说道德人格乃是由气之清浊昏明所决定的话,那就会导致这样的理论困境:善恶智愚由气所先天决定,后天的道德工夫并无必要性。
[50] 明.王阳明,《传习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,页116。[22] 明.王阳明,《传习录中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,页66。[8]吴震认为只有在承认天命之性乃气质之性之精华的意义上,气质才有可能呈现天性之价值。人之身心依于血气而有种种情欲,陷溺于万物而不得自在,故而,欲望实为人之囚笼,需挺立主宰以破除之。
对此,阳明有如下之阐释: 抑就气而论其根源之地,灵明知觉吾其体,神妙不测吾其用。参、君子以变化气质为学 质言之,王阳明所论之气,实为本体性的概念。
[53]在阳明看来,矫而无节则为过,过则又复为偏,所谓过犹不及,故而,对气质之矫正存在度的问题,即应合于中庸之道。依阳明所言,灵明知觉之体以及神妙不测之用,缘于人生而所禀得的天地之中,因其本来如是而谓之为性。如,求胜之心无非是以己胜他,落入意气之争而失却义理,动于气,则于义理之正何啻千里,而又何是非之论乎。质言之,本心之流行具有先天之条理,故可称为天理。
惟恐人加于吾之上,惟恐人怠慢我,此是客气。质美者渣滓原少,无多障蔽,略加致知之功,此良知便自莹彻。那其间的善恶是如何发生的呢?阳明谓:顺本体是善,逆本体是恶。本心若无私欲之缠蔽,则精神宣畅,心气和平,故能与天地之气相应,此即圣人气象。
[37] 参见明.王阳明,《传习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,页108。然本心依于身体而发动时,则显现为小我之意识,所谓心之所发便是意。
[12]江求流也指出,良知为气化生物的根本动力。当然,阳明不但谓有善有恶气之动,亦谓动气便是恶。
就此而言,阳明属于心学家而非气学家。其曰:意者心之发,本自有善而无恶,惟动于私欲而后有恶也。宋.朱熹著,朱杰人、严佐之、刘永翔主编,《朱子全书》22册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∕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0。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再作进一步的分析。[28] 明.王阳明,《传习录上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,页32。陈来,《有无之境——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1。
[24]在他看来,天地本无有心,人为天地之心,而心只是一点灵明,充塞于天地之间,故与天地万物感通不已。[14]上田弘毅认为,王阳明把整个的情欲都视作良知之用,所以不可能像朱熹那样在心、气中寻求恶,故而,在主张心即理、理气一体的良知说中,对恶的说明是困难的。
他举例说,若出外见人之争斗,于那不是者固然亦怒,却此心廓然,不曾动此子气。当然,气质之偏作为本心流行的阻碍,乃是在后天中所形成的,故可通过修为工夫以矫正,偏于柔者矫之以刚,然或失则傲。
吴震,〈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〉,《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1(2020)。[21]何以如此?因为生具有生成义,气具有流行义,生成的实质就是一种流行。
本体之流行若是违逆阻隔,则本体为私欲所遮蔽缠缚,是为恶。[35] 明.王阳明,《传习录拾遗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,页1560-1561。心之所以能与天地万物神感神应,不过是因其与天地万物同此一气。[27] 明.王阳明,《传习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,页129。
但是,这种说法可能导致善恶的先天决定论。[9]第三种进路是从气的流行状态出发,论证气具有道德的性质。
[12] 陈立胜,〈良知之为造化的精灵:王阳明思想中的气的面向〉,《社会科学》8(2018): 111-120。[38] 参见明.王阳明,〈答王虎谷〉,《王阳明全集》,页161。
江求流,〈良知与气:再论阳明学中良知的创生性问题〉,《王学研究》第八辑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8。[46]修学之工夫不过在于气质的转换。
[48]人若是真立此志,则能消磨顽固之习气,神气精明,义理昭著,最终归于本心之自然流行。[58]基于气学的理论分判性薄弱,她主张气学应该从宋明理学中退场。其既不为客气所动,则能臻于至善之境界。事实上,无论是存养主气还是破除客气,皆应挺立大我而自作主宰。
参考文献 (日)上田弘毅,〈明代哲学中的气〉,小野泽精一、福永光司、山井涌编,《气的思想,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》,李庆译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7。阳明并不认为意念发动本身即是恶,而是说意念发动若为私欲所纠缠,即为恶。
何谓心?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。梁涛认为,孟子一派的气,不仅指血气、情气,同时还指德气,如浩然之气。
也就是说,本体为人之气机盎然之存在境域,气为本体流行之真实样态,性、心、理等不过是本体流行的不同向度。因此,在阳明这里,气质非是指人的生理性质,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